经典文章 Article article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Article > 王永庆卖米
作品集 Showreel

  • 自在行 序
    2017/02/27

    自在行写于2005年,是高翔的处女作,其中多篇文章在新闻媒体上发表过。 活  着 ( 序 )       ...

  • 心不竞
    2017/02/27

      心不竞写于2008年       本书的内容,其实没有什么价值。只是应朋友们的要求,盛情难却,我把《...

  • 自在行-上善若水
    2017/02/27

     自在行-上善若水 序 世平      前两天,高翔友给我来电话,托我给他即将再版重印的《自在行》作序。我...

  • 果断行动
    2017/02/27

      果断行动写于2010年 阳光和月光   ——我的序言          光照自己,这里说的光,...

王永庆卖米

发布时间:2017/02/28 经典文章 Article 近期文章 标签:自在行浏览次数:1391


王永庆卖米


      我在不同的场合都向大家宣传一样的观点,对于成功者和失败折而言,上帝都给了两样公平的待遇,一是都有相同的空气,二是都有相等的时间。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天壤之别呢?

      差别就在于成功者事事创新,时时创新。
      大家都知道台朔王永庆富可敌国,谁又知道他是如何成功的呢?
      王永庆早年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932年,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当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天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当时,一些老字号的米店分别占据了周围大的市场,而王永庆的米店因规模小,资金少,没法做大宗妈妈,只能专门搞零售,那些地点好的老字号米店在经营批发的同时,也兼做零售,没有 人愿意到他这一角偏僻的米店买货。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但效果不好。
       王永庆感觉到要想使米店在市场上立足,自己就必须有一些别人没做到或不做不到的优势才行。仔细思考之后,王永庆很快从提高米的质量和服务上找到了突破口。
       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农村还处在手工业的状态,稻谷收割后都是铺放在马路上晒干,然后脱粒,砂子、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里面。用户在做米饭之前都要经过道淘米的程序,用起来有很多不便,但买卖双方对此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王永庆却从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了切如点。他带领两个弟弟一起动手,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东西拣出来,然后在出售,这样,王永庆米点卖的米质量就要高一个档次,因而深受顾客好评,米店的生意也日渐红火起来。在提高米质见到效果的同时,王永庆在服务上也更进一步。同时,用户都是自己前来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方便了;而当时年轻人整天忙于生计,而且工作时间长,不方便前来买米,买米的任务只是由人来承担。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点,于是超出常规,主动送货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非常受顾客的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即使在今天,送货上门充其量是将货物送到客户家里并根据需要放到相应的位置,就算完事。那么,王永庆是怎么样做的呢?
每次给新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文明这家有多少人吃饭,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的饭量如何,根据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住动将相应两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给顾客送米,还要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搽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来,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不少顾客身受感动,赢了许多顾客。
       在送米的过程中,王永庆还了解到,当时居民大多数家庭都以打工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许多家庭都还未到发薪日,就已经囊中羞涩。由于王永庆是中东送货上门的,要货到收款,有时碰上顾客手头紧,一时拿不出钱的,会弄的大家尴尬。为解决这一问题,王永庆采取按时送米,不即时收钱,而是约定到发薪之日再上门收钱的办法,极大地方便了顾客。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的方法,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很快红火起来。经过1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碾米厂,在离最繁华热闹的街道不远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的一面用来做店面,里面用做碾米厂。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创新需要不断的否定。在王永庆经营米店以前,这个市场已有了一定之规,正式由于王永庆否定了前人的许多习惯的做法,才能成就一个成功企业。金海公司所有经营的行业在市场上都有激烈的竞争者,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有句古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就是创新者。知识否定前人,否定自己,否定过去,经营者才能有新的思想。我们在建设永安花园新区时,区间马路有沥青路面改为花岗石路面;我们在建设江畔花园时又将小区主干线设计成北欧腐木料做成室外地板,形成一个温馨环境,令人耳目一新。社会的赞美,来自我门的创新;我们的创新来自我们不断地否定自己。
      创新需要全员认同。王永庆从米点开始,先是自己做,然后是带领全体员工做。如果所有创新不能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一个老板哪怕全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金海公司有自己的经营理念,也有我们的企业文化。十年磨一剑,金海从创业之初到现在这十多年以来,每月一期《金海文化》,是我们企业对一种文化的认同。我们的文字属于中华民族,我们的许多年轻的营思想源于人类文明的思想宝库,有句话说的好:天下秀才抄秀才。属于人类的文字外么都可以用属于企业的思想我们都可以学,属于成功的经验我们都可以仿,属于时代的教训我们都可以防。许多法人深省的故事,如果没有使大家得到共鸣,那就不叫认同;《金海文化》中引用的不少典型故事,都是成功企业家的亲身经历,如果没有是大家在心灵中得到震撼,那就不叫认同;金海十多年以来的创业历程总结了总结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如果在我们以后的岁月中还重犯过去的错误,那就不叫认同。认同是一种理念落实到行动的具体过程。一个人认同知识一花独放,全员认同才能满园春色。
      我最近读了一般汪中求的书,叫《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一本好书,我在这里推荐给大家。我已经在几次员工培训的讲稿中,用了不少书中的例子了,说明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很欣赏,当然在我的心里对该书的观点十分认同。但是,我个人的认同,并不标志着全公司都认同,我的愿望是,大家都能去看一下这本书,大家都要去认同书中的观点。自己看比我转让知识更有效果、更有感触。
      创新需要坚持永恒。王永庆从200元资金变成今天的台湾首富,就在与把创新坚持到永恒,从做小到做大,从做大到做强,用海尔张瑞敏总裁的话说:一件简单的小事能坚持不断地做下去就是不简单。我们只看见了台塑今天的辉煌,有谁去研究1932年在台湾嘉义的一家小米店呢?在我门工地也有一些先进的工艺或者是一些技术创新,这些发明者为什么没有成为中国首富呢?因为没有坚持永恒,只是一朝一夕,充其量也只能称其为技术革新;我们的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新思想,只不过是没有把它变成创新的一贯行动,这种心灵的火花只能称作心血来潮。古今中外包括我门身边所有的成功者,都在吹求永远的创新。金海公司倡导的“我们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本身也是要求,把永远创新作为金海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懈追求。
      创新需要全程提高。王永庆从一家小米店战胜了同行30多家企业,从质量入手到送货上门;从顾客档案到延时收款;从只卖好米到自办碾米厂,一直到今天的台塑航母,他的成功历程就是创新的历程。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确立一个人生观,一个人有优秀的品德,只能称其为好人;一个人在一生中都具有优秀的品德并且日复一日,年夏一年不断地提高自己,要求自己,这种人有人格的魅力,才会有成功的事业。金海公司成立以来,企业的平台成就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个人发展了,单位和部门的工作同样也在发展。我们有个别干部几起几落,人生的道路曲折,工作和生活的磨难一直不断,究起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全程提高,个人的工作赶不上企业的进步。甚至有个别部门经理,上班下班按时签到,工作时间组织人员打麻将,自己以为耍小聪明领导就不知道。其实每个人的路,脚印都是给自己留下的;永远不能进步的人本身就意味着在退步,人生就像一出戏,有一得毕有一失。你的到了打麻将的时间,却失去了企业对你的信赖;你的到了一点忙里偷闲,却失去了你取得成功的机会。
      金海公司有自己的廉正制度,但是,我们还存在吃拿卡要的现象;事情尽管发生在公司大门以外,根源却在我们各级领导身上。我们游览天华山时,晶莹剔透的溪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冲动,但是如果我们要取一点水样,在高科技的校验下。一定会有学多的细菌和微生物;我们的员工队伍不也同样如此吗?
      全程提高是要求一项事业进行中的全部过程,群成提高是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一贯要求;全程提高是各级领导的普遍要求;全程提高是所有员工的自觉行为。只有人人、事事、时时、日日、月月、年年把提高作为一个自发行动,我们的人生观才会永远保持年轻,我们的创新才能根深蒂固。
     创新需要不断否定,这是成功的开始;
     创新需要全员认同,这是行动的普及;
     创新需要坚持永恒,这是思想的升华;
     创新需要全程提高,这是发展的保证。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