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讨厌—-荣誉在于“知止”
发布时间:2017/03/07 经典文章 Article 近期文章 标签:心不竞浏览次数:1818
我18岁那年,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
当兵的前一天,父亲和我谈话。老人家告诉我:人的一生归根结底只做“为人、处事”两件事,要做好这两件事,只有一个诀窍:
“不讨厌”!
也许,当时我的年龄太小了,对我父亲这句话的理解并不深刻。
几十年过去了,尽管人生的长河波澜壮阔,但是,“不讨厌”这三个字却跟我走到了现在,一直品味到今天。
曾经有一位朋友和我们一起在国外旅行。本来他的行程只到一站,可是他非要再跟着去下一个地方,不管你有没有给他订机票。
免费飞机、免费酒店、免费参观,谁不愿意去呢?
明知下一个旅行计划中没有他,可是这位老兄提出,“这个地方挺好,你们要去能不能算我一个呀?”
请客的人不好拒绝。
事情不大,却给我们一个提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知足常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适可而“止”。知足是一种心灵的感受,“知止”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不讨厌就是“知止”的最好解释。
先秦·孔子《论语·乡党》中宋·朱熹集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这是适可而止的出处。做事恰到好处,到适当的程度就停止。不贪心,才能不讨厌。
不讨厌,就是恰如其分。
一个人活着,一方面是为了自己,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为了别人,为了家人,为了朋友,为了自己的事业。人活着,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责任。但是,人活着,是为了别人能够接受你、享受你、利用你,而千万不要让别人、让家人、让事业、让社会讨厌你。
朱熹说不贪心,本来是单指吃东西不要多吃。而现在我们说的适可而止,已经是指广义上的知“止”了。不该办的不要办,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要的不能要,不让别人难堪,不让别人反感,不让别人生气等等,多从对方的角度着眼,站准自己的位置,不多嘴、不多眼、不多想、不多事。
只有这样,你虽然不一定能让别人喜欢你,但却可以让别人不讨厌你。
不讨厌,就是恰到好处。
不讨厌需要真诚,而不是虚伪。现代社会是个互动社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多考虑我能为别人带来什么,少考虑别人能为我带来什么。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多奉献、少索取。
不讨厌也意味着你在社会活动中,要轻松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既不要谨小慎微,也不能无所顾忌。你如果为了怕别人讨厌自己,就远离社会、脱离人群、拒绝帮助,最后只能成为孤家寡人,一事无成。所以我们一方面争取别人的帮助,借船过河,借力打力,另一方面又要让别人乐于和你合作,乐于和你交往,并且从来也不讨厌你。这确实是一门学问,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一次不讨厌、一天不讨厌、对某一个人不讨厌容易做到,要始终做到不讨厌,让所有人都不讨厌,甚至要一辈子做到不讨厌,这就很难了。一个人要把任何事情都做得恰到好处,恐怕就需要你用毕生的精力,准确地定准自己的位置。
我有一位朋友非常优秀,大家都愿意和他成为朋友,但是也有不少人怕和他见面。因为,只要和他一坐下来,你就别想再有说话的机会,只能听他自己喋喋不休,只能让他的噪音来填满你的耳朵,尽管你很烦。
可见,一个人不知“止”,不能恰到好处,尽管只是让别人有一点点讨厌的感觉,如果长此以往,还有什么荣誉可言呢?
不讨厌,是取得荣誉的最佳途径。
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我们每天、凡事、一生都在追求荣誉,都希望用业绩、用财富、用地位来证明自己的成功,可是,几乎大家都在重视做事,却忽略了如何去为人。其实,不讨厌才是我们取得荣誉的根本呀!
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领导人的地位才能长久;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的增长。“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其力量与价值是无可估量的。老子为我们的“不讨厌”赋予了理性的概念。
柔和、爱惜、爱心加上同情心,仁慈待人,不做害人之事,不说损人之话,让自己处在下游,这些才是不讨厌的首要原则。
不讨厌,会让你受委曲、得冤枉、处下风、更敝衣、总吃亏、多让步。
其实,如果你知“止”而尽量做到不讨厌,你就会一生荣誉,高朋满座。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不讨厌,能“知止”,得荣誉,我们就会符合老子的为人处事境界,——不争而善胜!
上一篇: 手 机 短 信 有 感
下一篇: 车 位